双特异性抗体是含有两种抗原结合位点的抗体,可结合不同表位(通常在两个抗原上)。一般来说,一个抗原结合位点特异性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而另一个则结合效应细胞表面上的触发分子,例如一种FcyR或CD3/T细胞受体复合物。

 

双特异性抗体可以改变效应细胞对其自然靶标的特异性,并使其重定向,杀死它原本会忽略的靶标。不同的细胞毒性细胞表达不同的触发分子(受体)。因此,通过改变靶标和效应结合域的特异性,可针对大多数类型的靶细胞产生多种效应应答。或者,通过特异性结合血清免疫球蛋白,可以实现全范围的效应功能(即ADCC、吞噬作用、补体激活和延长血清半衰期)。

 

近日,市面上出现了用于治疗用途的两种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双特异性抗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双特异性抗体不仅用于癌症研究,也用于其他疾病的临床试验。

 

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方法:

①化学偶联法

 

该法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其原理是通过化学偶联剂(如邻苯二马来酰亚胺、N-琥珀酰-3-(2-吡啶二巯基)丙酸盐、二硫代酰基苯甲酸等)将两个完整IgG或两个F(ab’)2抗体片段偶联成一种BsAb。

 

②杂交—杂交瘤法

 

通过细胞融合的方法将两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融合成双杂交瘤细胞株,然后通过常规的杂交瘤筛选法克隆靶细胞。由于双杂交瘤的遗传背景来源于亲代的两种杂交瘤细胞,它必然要产生两种重链和两种轻链分子,而这些轻重链的随机组合的方式至少有10种,理论上只有轻重链同源配对、重链与重链异源配对这一种组合配对方式才能产生所需要的BsAb。利用杂交-杂交瘤方法制备双特异性抗体随机性较大,效率低,但是BsAb生物活性较好,抗体结构比较稳定。

 

利用化学偶联法与双杂交瘤融合法生产出的双特异性抗体为鼠源性,具有较强的免疫源性,且产量低纯度较差,在临床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制约。

 

③基因工程抗体制备法(常用也)。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是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其制备原理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传统抗体进行基因工程方面的改造,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双特异抗体。